在深化社会治理创新的大背景下,达川区人民法院主动融入达川区委政法委综治中心平台,通过机制创新、资源整合、服务下沉,实现了从“物理相邻”到“化学融合”的深刻转变,走出了一条司法服务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的新路径。
联席会商: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的治理升级
每周三上午,达川区综治中心的联席会议室内总是座无虚席。在达川区委政法委的统筹协调下,法院驻点法官与公安、司法、住建、人社等十余个部门的负责人围坐一堂,共同研判近期突出的矛盾纠纷。
![]()
“上周我们接到多起物业纠纷投诉,涉及小区公共收益分配问题,请法院从法律角度给出专业意见。”综治中心负责人的话音刚落,驻点法官立即回应:“这类纠纷需要明确业主委员会的法律地位和公共收益的权属关系,我们建议先由街道组织调解,法院同步提供法律指导。”
这样的场景已成为常态。通过建立“信息共享、风险共研、矛盾共处”的联动机制,法院不再是矛盾纠纷的“最后一道防线”,而是提前介入治理全过程。驻点法官定期参与综治中心的研判会议,对涉及多部门的复杂纠纷,从法律层面提出专业意见,协同制定化解方案,实现了从被动受理到主动治理的转变。
窗口服务:从“程序空转”到“实质解纷”的效能变革
走进宽敞明亮的综治中心服务大厅,法院服务窗口格外醒目。这里不仅提供法律咨询,更创新推行“赋强公证+审前调解”机制,让矛盾纠纷化解驶入“快车道”。
![]()
今年8月,一起困扰多年的劳务纠纷在这里画上句号。在驻点法官和调解员的主持下,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并当场办理了具备强制执行效力的公证文书。农民工代表激动地说:“以前担心调解完了对方不认账,现在有了‘赋强公证’,就像吃了定心丸!”
![]()
自入驻以来,法院驻点窗口已累计提供法律咨询30余件,成功调解纠纷16起,调解成功率达到100%。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赋强公证”机制确认的调解协议,有效避免了“调而不履、纠纷再诉”的程序空转。
共享法庭:从“坐堂问案”到“法治课堂”的功能拓展
11月6日,综治中心共享法庭内,一起物业服务合同纠纷案正在开庭审理。法槌声中,庭审庄重有序地进行,旁听席上除了当事人,还有来自社区的调解员全程观摩。
![]()
“以往我们调解物业纠纷时,对法律条款的理解不够透彻。”一名调解员在休庭时感慨,“今天现场观摩法官如何审理类似案件,对证据认定、法律适用都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以后调解同类纠纷就更有底气了。”
这种“庭审+观摩”的模式,让共享法庭成为提升基层调解能力的“实战课堂”。每一起案件的审理过程,都是一次生动的法治教学;每一次庭审观摩,都在为基层治理注入法治能量。从传统的“坐堂问案”到开放的“法治课堂”,共享法庭实现了司法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也让法治精神在基层深深扎根。
从巡回审判到入驻综治,从田间地头到一站式解纷,达川区人民法院的这场实践,正在书写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篇章。司法服务与基层治理的深度融合,不仅让群众解纷从“多头跑”变为“一站解”,更让法治力量成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强大引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