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夏,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重医附一院”)首批6名医学博士跨越200公里,进驻达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这场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契机的跨省帮扶,至今已持续三年。三年来,从首批博士到第三批博士接力驻点,从医院由“三乙”成功晋升“三甲”,从多项技术空白到打造区域医疗高地,这座革命老区医院的蜕变,正是川渝卫生健康一体化的生动注脚。
学科强筋壮骨
158项新技术填补区域空白
“过去脊柱神经阻滞手术要去重庆,现在家门口就能做!”达川区患者刘大爷的感慨,折射出医院核心技术的飞跃。三批17名医学博士以“点单式帮扶”精准破题。
骨科开展川东北首例脊柱神经根阻滞术、mist-lif、UBE等微创手术,引领区域行业新发展;肿瘤科建立肺癌、乳腺癌多学科诊疗(MDT)团队,推动无痛病房和腹腔热灌注治疗落地;精神科创建心身睡眠病区,门诊量年增50%,成为川东心身疾病诊疗标杆。
三年来,博士团队带来158项新技术,指导高难度手术1505台,危急重症救治成功率提升27%。昔日区域外出就诊率60%的病患,如今九成留在本地治疗。
人才梯队“造血”
从零博士到百名研究生
“博士不仅做手术,更教会我们做手术!”医院骨科主任谭健感叹。重医团队以“师带徒”模式重塑人才生态。
育人才:开展学术讲座2318场、手术示教1649次,带教培训153000人次;引高端:柔性引进华西医院、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专家,博士数量从零突破至25名,研究生从22人增至113人;强科研:发表SCI论文11篇,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省级6项,实现发明专利“零的突破”。
如今,医院三四级手术占比达45.22%,微创手术增长24.86%,科研经费激增2726%,青年医师从“不敢开刀”成长为技术主力。
智慧医疗惠民
费用降12.6%,服务提速40%
“以前办出院排队两小时,现在病床旁3分钟搞定!”患者李女士体验的“床旁结算”,是医院信息化变革的缩影。
降负担:住院例均费用下降12.6%;平均住院日缩短至7.5天;提效率:推行“一次挂号三天有效”“医保移动支付”“检验结果互认”为患者节约费用;通急救:楼顶停机坪投用,为区域急危重症转运开通了生命救援通道。
与此同时,医院年门诊量较三年前增长50.55%,群众就医体验持续提升。
川渝融合样本
从帮扶到共建区域医疗中心
2024年9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达州医院”正式挂牌,标志着帮扶升级为深度共建。近日,重医附一院医联体成员单位就业交流大会在我院成功召开,就是川渝合作的成果展示。
管理同质化:重医附一院派驻管理团队,引入DRG支付改革、绩效考核体系,推动CMI值(病例组合指数)居全省县级医院前列;资源双循环:建立远程会诊平台,35名疑难病患者直通重医专家,60名达州医护赴渝进修;辐射基层:牵头13家乡镇卫生院医联体,托底帮扶周边4家基层医疗机构,推进县域“医共体”升级“健共体”。
站在焕然一新的院区,达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李建国展望未来:“三年前,我们国际学术交流、国家级科研、国家级继教项目甚至连一篇SCI论文都没有!”从无到有,从“跟跑”到“领跑”,这场以川渝协作为引擎的变革,诠释着“人民医院为人民”的时代内涵。
当博士们的听诊器轻触老区乡亲的脉搏,当急救直升机掠过秦巴山谷,我们看见的不仅是资源的流动,更是重医“西迁精神”与革命老区红色基因的交融——这束光,照亮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初心之路。
来源:达州市达川区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