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大竹县清水镇华蓥山隧道深处,机械轰鸣声与凿岩机的清脆撞击声交织成曲。隧道掌子面上,中铁十五局施工人员正操作三臂凿岩台车精准钻孔,LED照明灯将岩壁映得雪亮。这条全长12.15公里的特长隧道,是西渝高铁康渝段的关键控制性工程,也是大竹县跨越900多个日夜追逐铁路梦的缩影。
从2022年12月2日开工动员会上铁锹铲起的第一抔土,到如今全线43座桥梁、3.5座隧道全面铺开,大竹段41公里的钢铁动脉正循着时光的刻度,向着重庆、达州方向铿锵延伸。这条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高铁,不仅将结束大竹县不通铁路的历史,更将重构川东北渝东北的时空格局。
民心所盼:十年接力终圆梦
在大竹县档案馆的民生诉求库中,2015至2022年间的四百二十七封群众来信串联起对高铁的渴望。石河镇村民王华民用颤抖的字迹写道:“母亲每周去重庆透析,凌晨五点就要到汽车站摸黑排队,来回6、7个小时颠簸人都虚脱了。”
转机始于2021年的线路规划关键期。大竹县成立专项工作组,主要领导多次赴设计单位协调,提交的交通分析报告以详实数据论证设站价值,基于人口分布图阐明群众出行需求,最终推动西渝高铁线路优化调整。2022年1月7日,西渝高铁过境大竹(并设站)可研获国家发改委批复,标志着大竹县直接进入高铁时代,结束百年不通铁路的历史。
当勘测队将红色界桩钉入石河镇的土地,六十三岁的村民李福华抚着界桩泪流满面:“这辈子终于等到铁轨进山!”
征拆攻坚:创造竹乡速度
据了解,西渝高铁(大竹段)途经石河、清河、杨家、白塔、竹阳、清水6个乡镇(街道),红线内共涉及房屋693户13万平方米,征地2228.493亩,临时用地3240.13亩,拆迁量居全市之首。
为保证征拆工作更科学、更阳光、更公正,县房屋征收中心亮出创新组合拳:采取内部交叉检查和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推进工作,推出“一参与二比较三会审”工作机制。石河镇工作人员何鑫回忆:“我们组建‘党员先锋队’,挨家挨户讲政策,帮助村民找过渡房、联系搬家公司。”拆迁户老杨主动腾退祖宅:“修高铁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我们全力支持!”
在大竹县西渝高铁指挥部的办公室墙上,一张巨型《征拆进度图》贴满磁钉:红色磁钉代表未签约户,绿色磁钉标注已拆除房屋。西渝高铁(大竹段)项目共16个先行开工点,其中华蓥山隧道、垭口隧道是重中之重。
为保障项目建设及时推进,大竹县坚持以人为本,采取“政策引导、宣传倡导、亲友劝导、干部疏导”的措施,发挥“5+2、白加黑”的工作精神,组织广大群众全过程参与,直接与施工单位、设计人员面对面交流,形成共识。最终一个季度完成先行用地房屋征拆201户3.16万平方米,半年完成非规划区房屋拆迁351户5.65万平方米,一年基本完成全线房屋征拆693户13.3万平方米。
路地同心:探索合作共赢新模式
走进石河镇海螺水泥厂生产车间,设备正在全速运转,满负荷生产,确保水泥订单按时交付西渝高铁建设使用。截止目前,大竹县境内的海螺、利森两个水泥厂已为高铁建设提供优质水泥400万吨,已签供货协议500万吨,川东电缆厂签订供货协议8000万元,租用设备320台,预计建设期可为县城经济提供收入50亿元。
大竹县西渝高铁指挥部有关负责人邓传明说,“为营造良好的施工环境,指挥部先后组织召开协调会80次,协调解决问题570余个,及时处理信访案件768件,解决堵工70起。“大竹县地方政府的服务非常到位,我们的工程进度在西渝高铁全线领先,本标段先后多次作为全线示范点参观学习。”中铁三局康渝八标项目工作人员董彤彤告诉记者。
更具开创性的是高铁工程廉政共建机制。大竹县纪委监委与两家施工单位签订《重大工程项目廉政共建协议》,将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深度嵌入工程管理,通过资源“共享”、文化“共创”、线索“共商”、审查调查协作、防线“共筑”、服务保障等六大方面,构建廉政风险联防联控监督机制,确保联动监督工作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站城融合:撬动北进战略的支点
高铁建设不仅改变了大竹的交通格局,更催生了发展新动能。2024年10月8日,总投资23.1亿元的大竹站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开工,涵盖站前广场、高铁大道、西渝高铁连接线一段等工程。项目建成后,将推动大竹畅联高铁高速、畅通金垭机场、畅达成渝“双圈”,成为助推大竹县城北向发展,与达州“南拓”相向而行的城市“门户区”和“会客厅”,为大竹建设中等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随着交通愈发便利,大竹县依托融入成渝、深耕“配角经济”的战略定位,发挥承接重庆地区产业转移、促进渝北达州合作的“桥头堡”作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落户大竹,一批新的特色产业正加速崛起。
群众心声:被钢轨缩短的人生半径
大竹中学高三学生李杰在物理课本扉页绘制《高铁通勤图》:“未来在西安读大学,周五坐G字头回家,两个小时左右就能喝到妈妈煨的鸡汤。”
在石河镇千亩香椿基地,农户赵青松正在和家人一起培育香椿苗,他曾因运输滞后亏损惨重:“以前卖菜靠运气,以后拼的是鲜度!高铁通了我要扩大香椿种植面积!”
在大竹工作定居的重庆籍青年沈怀良在规划:“未来工作生活在大竹,想吃重庆火锅了,下班后搭乘高铁去重庆,吃完就能搭高铁回大竹,方便又舒适。”
大竹市民李勇因为身患重病,需要定期去重庆西南医院检查身体,来回奔波令他疲惫不堪。如今他每天在手机上刷高铁进度报道:“高铁修好那天,我要第一个买票‘试乘’!”
展望未来:山河为证,长龙点睛
暮色中的高棚岭大桥工地,29米高的墩柱在夕阳下如金色森林。远处华蓥山隧道传来的爆破闷响,与近处架桥机的液压轰鸣在山谷间交响。
大竹县西渝高铁指挥部的电子屏滚动着最新数据:两个标段累计完成产值28.3亿元,聘用本地农民工475人,路基桥墩已基本完成,架梁441孔,华蓥山正洞和平导开挖8100米。当2028年的列车驶入竹林环抱的月台,这些嵌在巴山褶皱里的日夜攻坚,终将化为站台上那句穿透时空的宣告——“亲爱的旅客,大竹站到了!”
文:陈阵锋 图:李向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