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宣汉全县上下扎实推进“走基层、听民意、汇众智、优作风”活动和困难群众大走访行动。广大基层干部将办公桌搬到田间地头、农家院落,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化解民忧,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化作缕缕春风,吹进千家万户。
从“坐等”到“上门”,服务零距离奏响“三部曲”。在龙泉土家族乡,“上门服务队”的身影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他们变“坐等来访”为“上门问需”,严格落实“村干部包组、党员包户”责任制,足迹遍布每户家庭,确保情况全掌握、诉求快响应、问题能闭环。针对收集的问题,乡里构建了“收集—分类—交办—督办—反馈”的精准处理链条,让每一个“民生问题”都得到“暖心回应”。更令人称道的是,该乡以“科技赋能”凝聚民心,在关键区域安装智能监测摄像头,构建起覆盖全乡的守护网络。孤寡老人遇突发状况可一键呼叫,服务队同步提供代买代办、寻医送药等远程帮扶,将温暖精准送达最需要的角落。这项服务不仅解决了具体难题,更成为密切党群关系、提升治理能力的桥梁。
从“环境”到“心灵”,给特殊困难群体送去“三重温暖”。华景镇将目光聚焦于特殊困难群体。镇村干部入户走访时,不仅带着政策,更带着扫帚和抹布,帮助打扫房间、整理物品,让居住环境焕然一新,这是看得见的“环境整治暖民心”。工作人员耐心细致地讲解惠民政策,用最朴实的语言,让群众明白“有什么、怎么享”,确保政策应享尽享,实现“政策宣传惠民生”。面对部分困难群众沉重的心理负担,工作人员主动倾听,用心疏导,帮助他们重燃生活信心,并建立长期联系机制,心理疏导暖人心。华景镇正致力于将这份关爱长效化,让困难群众的生活“更有盼头、更有甜头、更有奔头”。
从“驻村”到“驻心”,工作队脚下沾泥心头装民。普光镇杨合村的田间地头,驻村工作队的成员们是村民最熟悉的“贴心人”。他们“用脚步丈量土地”,持续深入每家每户,更新民情台账,发放联系卡,确保沟通零障碍。群众有急难,他们总是第一时间响应:为精神残疾的特困人员送去生活物资;将住房存在安全隐患的老人迅速安置进敬老院;驱车送患病村民就医……件件小事,饱含深情。驻村工作队更着眼于长远发展,全力争取项目资金,点亮40盏村道路灯,新打水井、修建蓄水池缓解饮水难,新建30亩蔬菜大棚夯实产业基础,维修破损道路。他们还积极开展消费帮扶,带头并发动亲友购买脱贫户农产品,累计金额超2万元,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增加村民收入。
宣汉县各地对“走基层、听民意、汇众智、优作风”要求的生动实践,正是对“四下基层”的深刻践行。从龙泉的科技赋能闭环服务,到华景的困难群体精准关爱,再到普光镇杨合村驻村帮扶的倾情投入,基层干部们以“零距离”接触感知群众冷暖,以“心贴心”服务回应急难愁盼。他们正用实际行动,将群众的“问题清单”一项项转化为党员干部的“履职清单”,在田间地头书写着枝叶关情的为民答卷,为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不断注入坚实而温暖的民生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