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时节,宣汉大地处处涌动着文旅融合的活力浪潮。从普光镇杏树村“巴山红杏”采摘节里游客穿梭的欢声笑语,到罗家坝遗址博物馆中巴文化活动吸引的八方目光,再到大成镇玫瑰园、南坪镇车厘子基地里映红村民笑脸的“甜蜜产业”——宣汉正以鲜果为媒、以文化为魂、以旅游为桥,将山水资源、非遗魅力与乡村振兴深度串联,让“水果经济”飘香四方,让巴文化底蕴焕发新生,在农文旅融合的赛道上勾勒出一幅“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生动图景。
鲜果诱人 水果经济“飘香”
夏日炎炎,鲜果压枝。从五月开始,宣汉的“水果地图”正渐次展开。5月17日,宣汉县普光镇杏树村第六届“巴山红杏”采摘节在欢声笑语中拉开帷幕,漫山遍野的红杏挂满枝头,游客穿梭田间体验采摘乐趣。
走进宣汉县普光镇杏树村,一颗颗黄里透红的巴山红杏挂满枝头,让人垂涎欲滴。游客们穿梭林间,尽情体验采摘的乐趣。“这里面的红杏又大又红,看着很舒服,吃起来也香甜。品尝了红杏,就在附近农家乐吃一顿农家饭,下午再去博物馆看看。”游客张小琳趁着采摘节和朋友们一起前来摘果尝鲜。
杏树村因有一棵千年古杏树而得名,加之当地的红色文化,出产的杏果故名“巴山红杏”。杏树村地处大巴山南麓,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独特的气候条件为红杏生长提供了天然优势。种植的金太阳、凯特、丰园红、海棠红4个品种,采摘期从5月中旬到6月上旬,含糖量可以达到18度。
“我们通过‘摘果+’新玩法,开展了亲子采摘活动、水果品鉴活动等,解锁出一系列趣味十足的新玩法、新体验,游客量相比之前增加了不少。” 谈及摘果为村里带来的热度,杏树村党总支书记黄义红感慨:“一个字,火。”
普光镇党委书记陈大双介绍,下一步,他们将强化红杏产业延链补链发展,逐步形成赏花、摘杏、销售、深加工为一体的产业链条,同时扩大红杏种植面积,提升红杏品质,让红杏产业成为推动百姓增收致富和助推经济发展的有力抓手。
游秀美景点、摘夏日鲜果、品特色美食…… 入夏以来,各地次第成熟的鲜美水果,不仅成为游客舌尖的美味,更成为撬动旅游消费的有力杠杆。
文化赋能 非遗活动“引流”
5月15日,2025年宣汉县“让世界看见巴文化”暨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罗家坝遗址博物馆举行。
活动现场,巴文化区域协同发展联盟成立,并发布《联盟倡议》,明确来自川、渝、鄂、陕、黔5省市的45家成员单位将围绕“考古研究、展览展示、文旅融合”三大方向展开深度合作,助力提升巴文化价值意义阐释水平,实现国内外更佳传播效果。发布了“巴文化主题游径”及重点文旅项目,其中,文明曙光·文博探源之旅、西南奇胜·生态康养之旅等5条巴文化主题线路,涵盖罗家坝遗址及考古公园、城坝遗址、月亮坪森林康养度假区、巴山大峡谷景区等40多个点位,融合文化体验、生态观光、民俗风情,打造沉浸式文旅项目,让游客尽享巴文化的魅力、山水人文的诗意。
在这次发布的“巴文化主题游径”中,均涵盖了巴山大峡谷景区。每到清明、“五一”等节假日,慕名而来的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还可以化身“送亲客”“迎亲郎”“薅草锣鼓歌手”,实地体验宣汉土家婚嫁等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我们将‘旅游+文化+活动’深度融合,真正把‘流量’变成了‘留量’。”据达州市大巴山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海东介绍,“除实景演艺外,设置巴山情歌对唱、土家砸碗酒体验、非遗美食集市等10余个互动区,形成‘日间演艺+夜间消费’全链条体验。”
目前,巴山大峡谷正积极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从今年起,巴山大峡谷将通过“旅游+文化+活动”的模式,以土家婚俗非遗秀为载体,打造沉浸式互动民俗表演,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
近年来,宣汉大力实施“提振消费、优化消费环境”两大专项行动,用活巴文化、土家文化、红军文化、森林康养四大优势,统筹巴山大峡谷、月亮坪、洋烈水乡、花仙谷等景区资源,着力培育文旅融合新业态。
“接下来,我们将加快旅游景区创新开发,推动一体化发展,整合利用旅游资源,培育研学游、避暑游、文化游等新业态,建设县城至洋烈亲水走廊,持续出台促消费举措,挖掘消费潜力、激发消费活力,让夜经济迸发、烟火味充盈、消费潮澎湃,助力我县‘再上百亿台阶、再展百强风采’!”宣汉县文体旅游局负责人介绍道。
文旅富民 乡村振兴“出彩”
五一期间,走进宣汉县大成镇回龙村的御兰玫瑰园,只见朵朵玫瑰在枝头肆意舒展,微风轻拂,花香扑鼻而来,甜美的香气萦绕着每一个角落,令人陶醉,也吸引了众多游客纷至沓来。
这里的玫瑰不仅美丽动人,更是乡村振兴的“金钥匙”。近年来,该镇立足本地资源优势,通过农文旅融合发展,深挖“花经济”潜力,让这一朵朵娇艳的玫瑰,真正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奏响乡村振兴的动人乐章。
“目前,我们镇上的玫瑰产业发展态势迅猛,已成功辐射到千岭村、瓦窑村、下河村等多个区域。今年,全镇玫瑰干花产量有望突破100吨。”宣汉县大成镇副镇长向小丁告诉记者,未来将带动更多在家群众就近就业,持续擦亮产业强镇“金字招牌”,助推乡村振兴。
在宣汉县南坪镇,千亩车厘子树沐浴夏日阳光,枝头挂满玛瑙般的果实,沉甸甸的“红宝石”压弯枝桠,给当地带来了乡村振兴的希望,周边农家乐迎来了一波客流高峰。
在南坪镇凤凰村的车厘子主题洞穴餐厅,这里成为了热门打卡点。“自车厘子成熟以来,我们餐厅受到了许多游客的光顾,高峰期一天收入能达到七八千元。” 餐厅负责人张国芳告诉记者,“自从我们村发展了车厘子产业,现在日子是越来越好了,平时我在这里务工,在家门口就找到了工作,收入翻番!”
一颗颗圆润饱满的车厘子,表皮泛着诱人的光泽,在阳光折射下如宝石般剔透。轻咬一口,薄脆的果皮迸裂,清甜的汁水裹着果肉在舌尖迸发,混合着山野的清爽与阳光的暖意,成为游客们舌尖上的 “夏日限定”。
据了解,该镇依托高山高寒的地理资源优势,通过“政府搭台+招商引资+回引乡贤+村民参与”的发展模式,打造“车厘子+”特色农旅产业,带动年人均增收2000元,也进一步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近年来,宣汉县积极探索“旅游+”融合发展模式,不断延伸旅游链条,实现了产业联动“高融合”“高效益”,描绘出了一幅幅“推窗见绿、推门见景”的美丽画卷,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提高了群众的幸福感,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