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中心医院是全国应急医学救援联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症医学专科联盟”、重庆医科大学附属二院ECMO联盟成员单位、川北医学院硕士培养单位,重症医学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四川省甲级重点专科。2023年,重症医学科在四川省DRG专科评价排名为全省第3;科室分四区有60张床位,设6个亚专业进行管理;医护人员129人,医生32人、护士92人、技师5人,硕士研究生27人(含在读)。柔性引进国家级重症医学主委1人,拥有省级副主委1人、省卫生健康委“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达州市“首届名医”1人、达州市人才计划“巴渠名医”1人、成渝“双百人才”和欧美访问学者等人才多人。
创新引领,一体化新模式铸就生命急救绿色通道
达州市中心医院创造性实施急诊重症一体化管理模式,打造快速救治平台,完善“急诊科院前急救-多学科会诊抢救-重症医学科专班救治”危重患者全流程救治绿色生命通道,全院危重症患者在重症医学科统一管理,从“患者等医生”变成“医生等患者”,为患者最大限度争取宝贵的黄金抢救时间;特别是在2023年大竹县“9.7”道路交通事故伤员医疗救治工作中充分彰显,获得达州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肯定。
(2024年3月1日 四川省卫健委徐斌主任来院进行工作调研)
精研医术,融合创新争当医疗领域行业先锋
科室开展ECMO、人工肝、PICCO、脑血流(TCD)、呼吸末二氧化碳(PETCO2)等新技术。推出可视化空肠营养、困难脱机解决方案、膈肌起搏、ARDS分层治疗和肺复张、COPD急性非等容血液稀释、顽固性支气疗、重症颅脑损伤“冷静”治疗等特色技术。不断精炼和提升技术水平,达州市中心医院为学科的发展和医院的进步注入新动力,为患者健康提供坚实保障。
注重内涵,开启学科建设科技转化新篇章
近年来,重症医学科主持国家省市科技项目9项,获省市科技奖9项,2023年获“四川省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位于全省急重症领域前列,填补省内地市州级医院该奖次空白。发表SCI和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00余篇,在中国科学院期刊分区目录中三区及以上的SCI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2部、获国家专利26项,其中市场转化1项。聚焦基层ICU“重症营养技术”研究,其中“五关四段空肠营养技术”“声音导航的空肠营养技术”,经第三方组织国内著名专家技术评价,结论为“处于国内领先水平”,2019年被省卫生健康委列为“四川省卫生适宜技术项目”推广;2021年市政府资助20万,列为“达州市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项目”推广,“声音导航的空肠营养技术”已实现从技术到产品的转化。自应用2年来,年转化收入1200万,开启了医疗科技成果转化新篇章。
综合提能,充分发挥区域医疗中心的影响力
重症医学科年收治患者数量3700余人次,科室规模和重症服务能力居于省内前列、川东北之首,APACHEⅡ≧15分占比>85%,达州市外就诊患者超过10%,省外就诊患者3.4%,危急重症服务半径辐射“川渝陕”结合部和“万达巴开”等地区。重症医学科先后牵头成立“万达巴开”区域ECMO体外生命支持专委会和重症医学专科联盟,其中联盟成员单位24个,搭建市级危急重症及疑难病例医疗救治平台,实现“万达巴开”区域内危急重症患者及医疗资源的双向流动,使全市危急诊重症救治水平的整体提升。历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中,充分发挥领头羊作用,成为达州市委市政府、市卫健委和医保局等单位工作调研的标杆地。已有来自川西、川南、川北等区域的10余家同级医院重症医学科率团前来交流访问,科室典型事例多次在东方时空、人民日报、封面新闻等主流媒体报道。
(2024年5月28日 浙大二院党委书记王建安院士率考察团来院参观)
大医精诚,以内生动力蓬勃发展凸显核心竞争力
2023年12月,医院获批建设川东片区重症专业省区域医疗中心,在四川省重症质控中心指导下,重症医学科奋力创建全省高质量重症区域医疗中心。一是整合优势资源,规划重症医疗资源,“医院、区域一盘棋”,与创伤、卒中、胸痛三大中心融合发展,推进区域内建立规范的重症医学科3-4家,与区域内医疗机构协同并进。二是以单病种技术ECMO为切入点,联合重庆市万州、开州区、巴中等部分医疗机构,讨论制定“ECMO质控标准”,确立转运标准和上机指征,使ECMO患者在成员单位流动通畅。三是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为依托,对下级医院进行技术管理输出,促进资源共享可持续性发展。四是以“远程会诊系统”为载体,加强区域内疑难危重患者同质化管理。通过信息化技术,实现远程病例讨论、远程辅助诊断等。利用达州市中心医院现有国内一流远程会诊系统,重症医学科建有CIS移动查房系统、远程会诊系统、腾讯远程会诊系统等,实现联盟成员单位间远程会诊、交流学习。
在致远任重中砥砺前行,于开创新局中赢得未来,达州市中心医院将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全面贯彻高质量发展新理念,全方位提升诊疗服务能力,切实增强区域医疗中心的示范引领作用、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为大巴山地区的危急重症患者构筑起“医在区域”“大病不出区域”的全新医疗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