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川区地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翼,是四川省达州市主城核心区,辖20个乡镇、4个街道,有行政村(社区)311个,面积1550.3平方公里,人口72.7万,是以农业农村为主的市辖区,系秦巴重镇、革命老区、省重点开发区、全省乡村振兴先进区,享有“中国乌梅之乡”美誉。全区现有区级公立医疗机构2家,疾控专业机构1家,妇幼专业机构1家,卫生监督机构1家,基层医疗卫生单位23家,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4家,基本标准19家,创成社区医院3家。根据人口分布、交通流向、地理位置等因素,科学规划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并将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建设纳入《达川区“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
达州市达川区石桥镇中心卫生院位于达川区西部,与营山、渠县、平昌三县接壤,素有达川“西大门”之称,辖39个行政村(社区),辖区面积201平方公里。石桥镇中心卫生院始建于1954年8月,是一所集医疗、预防保健、急救为一体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下辖洛车、道让、沿河、香隆、永进5个分院,服务人口10.2万人,占地面积1.39万平方米,业务用房面积8630平方米,开放床位105张;现有职工153人。辐射平昌县涵水镇、佛楼镇,达川区石梯镇、虎让乡、桥湾镇,渠县涌兴镇等区域,服务半径超20公里,辐射乡镇人口达10万人以上,系爱婴乡镇卫生院,创成四川省基层临床特色科室1个(针灸理疗科),2023年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2023年12月创成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成为达川区西部片区的医疗救治、急诊急救、人才培养、技术指导、公共卫生示范中心。
夯实硬件基础,提升就医环境
通过区级投入资金470余万元,配备了CT机、DR机、彩超、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全麻呼吸机和急救型救护车,安装了医疗急救用氧系统,为省临床特色科室“针灸理疗科”添置了医疗设备,打造了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换新了空调,安装了梯间过道扶手,对入院道路进行铺油硬化,规范了院区标识标牌,有效改善了院容院貌和服务环境,群众就医环境得到明显提升。
石桥镇中心卫生院添置CT
石桥镇中心卫生院改造后院内外貌
强化提质赋能,提高服务能力
一是加强人才培训。通过公开招聘、绿色通道、三支一扶等途径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约20人,借助医联体运行,采取“送出去”“引进来”“传帮带”等多种形式,培养各科专业技术人员20余人次,人才队伍结构逐步优化。二是优化科室设置。开设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全科、中医科、口腔科、皮肤科、眼科、耳鼻喉科、急诊科、康复医学科、精神科(门诊)等45个医技、职能办公室;新增设置了急诊科、皮肤科、康复医学科和精神科4个科室,进一步拓展了常见病多发病诊治范围。因地制宜适应基层医疗机构的生存与发展,石桥镇中心卫生院将骨外科和针灸理疗科作为重点科室培育,从中长期规划上、设备更新、人才培养、绩效考核上给予支持,通过2年的培育,两个重点科室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诊疗人次、业务收入明显增加,诊疗范围逐步扩大,社会反响明显改善。三是提升诊疗水平。石桥镇中心卫生院常规开展了转子间骨折、踝关节骨折、肋骨骨折内固定术、无张力疝修补术和胆囊切除术、脾切除术等二级手术25种。开展小针刀、经穴、电疗、磁疗、牵引、灸类、各种推拿、放血疗法、熏洗、穴位敷贴类等中医适宜技术,以及关节松动训练。诊治常见病、多发病病种数从110种增加到125种。
心肺复苏培训
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培训
健全联动机制,保障全民健康
一方面深化医联体建设。2021年,石桥镇中心卫生院成为达川区人民医院的医疗联合体,达川区人民医院常年派驻专家(含急诊医学、内科、外科、影像、针灸理疗专业)坐诊、查房、教学等指导。随着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优质医疗卫生服务,同时开展了对周边桥湾、虎让、石梯等辐射乡镇卫生院的技术指导、业务培训帮扶工作。利用医联体建设开展对口帮扶,落实“基层首诊、急慢分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分级诊疗机制,全年共上转急诊病人256人次,下转病人187人次。医联体医院建立了多学科网络平台,通过学术交流、病例分享、经验总结、疑难急危重症会诊等提高了医务人员的专业技能,更进一步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保障患者得到及时、有效、延续的医疗服务。另一方面加强医防融合。医院组建了家庭医生团队,由上级医师、家庭医生、护士、乡村医生、中医师等组成。实行“分片包干,网格化管理,团队协作,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以“契约式”形式,开展主动服务、上门服务,让临床、中医等都参与到家庭医生工作中,从过去的被动转为现在主动服务,对老、高、糖等慢性病的发现、管理更为科学、规范,同时也与群众更好地建立信任关系,更好地全面了解居民健康状况,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和预防保健服务。
石桥镇中心卫生院在虎让乡卫生院现场培训指导
通过县域医疗次中心的建设,石桥镇中心卫生院短板逐步得到补齐,整体医疗服务能力和诊疗水平得到了较大提升,过去需要转诊的病人现在不出乡镇就可以获得很好的治疗,为辖区群众提供方便、可及、优质的基本医疗和全生命周期全方位健康管理,基本达到“小病不出乡镇,大病不出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