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的心脏拥有自身的起搏机制,它具有自主跳动的功能,每天跳动约10万次左右,平均每分钟在60-100次/分。休息时心脏跳动(简称心跳)减慢,运动或情绪激动时心跳加快,心脏的“电路系统”控制着心跳的快慢。这个“电路系统”由控制心跳快慢的司令部,称为窦房结和传导系统包括房间束、房室结、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等组成,如果司令部“窦房结”或传导系统发生病变或老化,心跳就会变慢,如果心跳太慢了,就会出现头晕、胸闷、乏力、嗜睡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发生一过性眼睛发黑、神志丧失的情况。如果心跳变慢的同时,出现了上述症状,就需要植入心脏起搏器了。
而起搏器,就是在当心脏无法有规律的跳动时,帮助心脏维护正常的心率和节律。作为维持心脏持续跳动的装置,每年有上百万患者接受起搏治疗,是目前公认的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等疾病的最佳手段。
2022年05月19日,达川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鲁洲民医师团队成功为一74岁体型消瘦女性患者植入无导线起搏器Micra。
据悉,2013年世界首例无导线起搏器在奥地利植入,2019年11月无导线起搏器(Micra)在国内上市。目前国内较多市州三甲医院都仍未开展该项技术,无导线起搏器的成功植入标志着该院心内科心律失常诊治水平迈入国际领先水平。
(心血管内科电生理团队)
无导线起搏器Micra, 体积较传统起搏器减少93%,重量只有1.73克,只有普通的维生素胶囊大小。
(体长2.59厘米,重量约2g,兼容核磁共振)
Micra使用寿命可长达8-12年,可通过程控仪经体外调整工作参数,可以兼容1.5 T(特斯拉)/3T的核磁共振检查等优点,且不受一般手机、电脑等辐射影响。
“胶囊心脏起搏器”将以微创方式“进驻”心律失常患者心脏,无导线、无囊袋,通俗来讲患者知道它在哪儿,但是完全感觉不到其存在,成为心脏健康的“隐形卫士”。鲁洲民主治医师介绍到。
这四个固定翼犹如四只“触手”,将牢牢扒在心肌表面,通过发出电脉冲使患者恢复健康心跳频率,稳定提供生命“源动力”。
无导线起搏器,是将脉冲发生器与起搏电极合为一体,以“微缩胶囊”的形式直接将起搏器植入患者心腔内部。
传统起搏器
传统起搏器置入术是在手术麻醉后,置入起搏器和电极导线。电极导线经静脉引导至心脏并与心肌相连,另一端埋置胸部紧贴皮肤的囊袋中。
但传统起搏器存在着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起搏导线的磨损、断裂;起搏器囊袋的破溃和感染;皮肤局部隆起和疤痕影响美观和心理健康等。同时,有的病人因病情和静脉系统的缺陷根本无法植入传统起搏器,丧失了起搏器治疗的机会。
传统起搏器技术挽救了病人的生命,但同时也具有相应的并发症。尤其需要经过静脉系统植入的导线,可能会产生:静脉栓塞,重度三尖瓣反流,电极损伤,感染等。
无导线起搏器,通过股静脉穿刺的方式被输送至心腔后植入到右心室内,无需经静脉植入心内膜导线,更无需皮下切口和囊袋。
其优势在于不会有导线损伤、起搏器囊袋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而且术后也不影响患者双上肢活动。特别适用于高龄老年人,低体重,以及因三尖瓣重度返流无法植入传统起搏器的患者。
无导线起搏器
术后卧床12小时,较传统起搏器卧床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患者舒适度高,也符合美观要求,患者远期生活质量明显提升。
本期病例——
女性患者高婆婆,74岁,因“反复头晕1年,晕厥1次”入院。诊断为“病窦综合征、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有明确起搏器植入指征。
高婆婆体型消瘦,一米六几的身高体重却只有四十公斤,传统有导线起搏器植入对于这种消瘦体型来说,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概率极高。由于胸壁皮下组织较菲薄, 高婆婆一个弯腰、甚至一个喷嚏,起搏器都可能刺穿皮肤,囊袋发生破溃, 易造成起搏器外露,造成严重感染,只能取出或更换起搏器,会造成患者极大的经济损失,高婆婆和家属为此不知所措。
王晓波主任与电生理团队时鲁洲民主治医师经过缜密评估,与家属沟通治疗方案,为确保患者安全减少并发症发生几率,决定给高婆婆植入Micra无导线起搏器。
05月19日上午,心血管内科电生理团队成员,王晓波主任医师、鲁洲民主治医师为患者实施手术,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张登洪教授在旁指导,仅历时30分钟即完成起搏器植入。
至此,达川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电生理团队已能独自成熟开展包括临时起搏器,单腔起搏器,双腔起搏器,起搏器更换,单腔ICD,双腔ICD,CRTD,双径路射频消融,各种旁道射频消融,预激综合征射频消融,室性早搏射频消融,房速射频消融,房扑射频消融,房颤射频消融,左心耳封堵术一站式等在内的起搏电生理专业的绝大部分手术!这对于一家县级医院而言,唯有“病人至上、质量第一、员工幸福”的院训,方能为医护人员背后所付出的不为人知的艰辛努力做出注解。
(图为鲁洲民医师结束手术后朋友圈所发表内容)
(无导线心脏起搏器成功植入)
据悉,患者术中无疼痛等不适感,术后心电监护12小时,起搏器程控检查各项参数工作良好,第二天患者出院回家。
无导线起搏器是心脏起搏器领域的飞跃性创新,并将是心脏起搏器领域的大势所趋。它的植入标志着达川区人民医院成功开创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新时代。